山东省粮食局:大力推进“粮安工程”建设 夯实粮食流通物质基础
2017年01月22日 【字号:

山东省粮食局

山东是粮食生产流通大省,粮食产销量、加工转化量、流通量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们按照国家局的部署要求,着眼提升“三个能力”,大力推进“粮安工程”建设,粮食流通物质基础显著增强。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合力推进“粮安工程”建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安工程”建设,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全面实施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全省上下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粮食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的“粮安工程”实施机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引导措施。

(一)规划引领。2013年以来,积极对接国家政策,结合我省“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先后编制了《山东省粮食收储安全供应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山东省粮食流通工作“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粮安工程”建设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形成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以实施“粮安工程”为抓手,加速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二)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局积极争取国务院和相关部委支持,为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氛围。我省先后成为全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重点支持省份、竞争性建库试点省份、库存粮食识别代码试点省份、粮库智能化升级重点支持省份,同时积极协调省发改和财政部门,落实中央和省级“危仓老库”维修改造资金5.6亿元、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资金2.44亿元、信息化建设资金2.7亿元,落实省级放心粮油和居民厨房工程建设资金2.4亿多元、主食产业化和应急体系建设资金3.47亿元。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省市多个粮食流通项目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大框架,全省粮食现代物流交易中心建设列入全省“十三五”规划,青岛市委书记专门批示要求全面推进“粮安工程”建设,济南食品产业园、日照临港粮油产业园等项目列入当地重点建设项目。

(三)典型带动。2013年,召开全省研讨会,专题研究“粮安工程”建设。2014年,组织各市粮食局主要负责同志到江浙两省考察学习,并就地召开座谈会总结考察成果,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2015年,分别召开全省推进粮食仓储设施改造建设工作现场会和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现场会,学习推广先进经验。今年6月,组织开展全省粮食流通工作现场观摩活动,深入济南、滨州等5市15家单位20多个现场,总结展示“粮安工程”建设成果,全力推动面上工作。

二、加强设施建设,提升粮食收储能力

紧紧抓住国家推进“粮安工程”建设的机遇,强基层、固基础,认真抓好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粮食收储能力。

(一)“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全面完成。2013年,率先在35个县(市、区)开展县域粮仓维修改造试点。2014年成为“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重点支持省份后,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多次召开培训会、现场会、业务会指导工作开展,层层压实责任;制定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及管理办法和意见等文件材料8万多字,明确任务标准;借助全省仓储管理平台、业务管理群等手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到2015年底,累计投入资金10.8亿元,维修改造仓容729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计划。

(二)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实现突破。按照“打通五大通道、抓好七个节点、发展十大园区”的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坚持“成熟一个、支持一个、建成一个”的原则,重点建设集电子商务、现货交易、储存加工于一体的仓储物流园区。省直鲁西仓储物流园区列入国家粮食现代物流重点项目,落实补助资金6000多万元;枣庄市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列入市重点项目,通过资产置换变现、争取政策性资金等方式筹集到一期建设资金1.6亿元;滨州市精确对接国家政策,多方争取扶持资金,仅黄河三角洲粮食仓储物流经济园区、滨城区粮食经济园区两大园区四个项目,就落实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及政策性银行贷款30多亿元,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

(三)仓储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总投资10.8亿元的增产增储和竞争性建仓计划基本完成,建成仓容133万吨。全省地方粮食仓储企业有效仓容达到3019万吨,收储能力显著提升。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对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大力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三年扶贫计划”。从今年开始,省财政连续三年补助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免费发放彩钢板示范仓。2016年项目完成后,全省农户科学储粮示范户累计达84万多户。

三、完善应急供应体系,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2013年,会同省发改委、财政厅制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的意见》;2015年,会同省财政厅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应急保供体系,确保应急供应有网络、保障供应有支撑、安全供应有载体。

(一)健全应急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企业设施,按照面广、质优、规范的原则,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承办、财政扶持”为模式,推动应急供应服务由“政府供给”向“合作供给”转变,重点支持粮油应急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和成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全省认定粮食应急供应网点3088个,应急加工企业385个,应急配送中心194个,应急储运企业206个,初步实现了粮食应急供应网络全覆盖,辐射所有村庄和社区。

(二)构建市场体系。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模式,完善收购市场。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和大型商品粮集散地及重要物流节点,整合提升初级市场,建设大型批发市场。投资2.2亿元的临沂鲁南国际粮油物流城,集粮食销售、电子商务、粮油进出口贸易、市场服务等业务于一体。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粮食批发市场26家,1-11月份实现成交量713万吨,成交额286亿元。探索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东营电子交易平台“淘东营”集网上销售、信息交流、仓储配送和线下实体商铺于一体,消费群体覆盖了该市近半城镇和农村家庭。

(三)保障供应安全。一方面,提高质量监测能力。全面加强粮食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17市全部建立公益性粮食质量监测机构,以省粮油检测中心为龙头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初步建成。各类检测机构专职质检人员达到178名,仪器设备1000多台(套),实验室面积近20000平米。另一方面,加强粮油安全载体建设。加快应急供应、军粮供应、成品粮储备、放心粮油和主食产业化“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和主食产业化工程建设,确保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产品。全省放心粮油服务网点发展到2.3万多个,配送中心129个,日配送能力9647吨,基本实现了放心粮油城乡全覆盖。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粮食监测预警能力

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逐步建成粮食监测预警体系,推进覆盖全省、通联全国的智慧粮食体系建设,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一)全面构建粮食监测预警体系。确立了双系统协同运行,两个数据库、三级预警、四个子系统的基本框架,即:国家粮油统计信息系统、省局云平台数据管理系统,国家局数据库、省局数据库,省、市、县三级预警预报,数据采集子系统、警情分析子系统、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和监测预警发布系统。全省17个市级、137个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2800多家企业实现网上数据报送,建立粮食市场价格监测点1000个。建立粮食价格、库存警戒线等可靠的粮情发现机制,通过大数据自动分析整理,确认粮食市场及购销存变化趋势对我省粮食安全的影响,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与服务。

(二)全面推进粮库管理信息化。按照“梯次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低、中、高合理搭配,分收纳库系统、储备库系统、示范库系统三个层级建设。在全省200多个基层收纳库推广使用粮食购销管理系统,将信息化管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收纳库,破解仓储信息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在19个大中型粮库建设“数字粮库”,同时在部分粮库探索建设“智慧粮库”,为全面启动粮库智能化升级工作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作为粮库智能化升级国家重点支持省份,下一步重点支持建设5家示范库、147家储备库、260家收纳库,力争尽快实现全社会粮食流通的信息化管理。

(三)全面启动省级管理云平台建设。以“同一主体、一条主线、多环管理、信息共享”为原则,全面启动全省粮食流通管理云平台建设。目前,一期项目设计开发基本完成,先后上线宏观调控、监督检查、仓储管理、产业发展、质量安全、财务管理、人事教育、机关党建等十大功能板块。平台目前已覆盖省、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涉粮企事业单位,建立法人用户3657 个,其中省市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152 家,涉粮企事业单位3139 家,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365个;收录企事业单位法人信息近300万条,贫困户信息240万条,粮食收购资格许可信息5000多条,真正实现了全省“一张网”,互联互通、协同共享。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