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趴地”到“上楼”,黑龙江农户“小粮仓”
让秋粮颗粒归仓 增收16亿元
2019年01月15日 【字号:

秋收过后,玉米棒不再“趴地”里,而是“上楼”住,这一简单的小变化,却让黑龙江玉米种植户增产又增收,让玉米颗粒归仓之外,农户的腰包变得更鼓了。

“这个就是新式的玉米楼子,严格按省里专家的设计图建的,特别好用。”黑龙江宾县太阳村的玉米种植户包永发说。

黑龙江是中国玉米种植大省,按国家统计局核定公布数据,去年玉米种植面积为9400万亩,产量为800亿斤左右。和大豆、水稻相比,玉米秋收后,含水量平均在30%左右,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玉米水份为14%。“水份大就卖不上好价,所以,农户一般都会存储一段时间,等玉米自然脱水后再卖,价比较高。”黑龙江粮食局调控处副调研员尹延涛说。

过去,秋收后,农民习惯将玉米棒堆在自家的院子里,俗称“地趴粮”,这种做法虽然简单、省事,但由于保管方式不科学,尤其是到春天冰雪一开化时,玉米极易遇潮发霉,影响卖粮价格。

“十几年前,一些农户自发地用玉米杆、木头建起‘玉米楼子’,有的家建得太高,不安全,有的建得太宽,通风不好,玉米还是被捂得发霉,有的家建得太低,老鼠爬进玉米楼子嗑玉米,弄得玉米粒一地都是,看着都心疼。因为这些,一些农户被逼无奈,不管价儿高低,只能早早将玉米卖掉。”太阳村村主任孟宪民说。

从2017年开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助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其中,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中就包括农户科学储粮这项重要的内容,完善仓储环节,提升农户自储保管能力是“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的重要一环。

为了让好粮存储好,黑龙江省粮食局依托黑龙江省粮食科研所、黑龙江省粮食设计院等单位,建立省级技术咨询团队,向有需求的项目县选派技术人员,开展粮食产后干燥、储藏、加工减损、农户储粮等技术的服务和推广,提高农户粮食收储技术水平。其中,农业专家专门设计了新型钢构脚手架式的“玉米楼子”,将设计图发到玉米种植户手中。

新式“玉米楼子”宽1米8,长6米,高3米,虽然其貌不扬,但从上到下,却处处接“地气儿”——上有盖板,防雨雪;采用钢网结构,便于通风;尺寸固定,安全性好,还设置了防鼠网,进粮口和出粮口,一步到位地彻底解决了玉米在存储中易发霉、易鼠嗑等长期困扰农户的老问题。

有了新式的“小粮仓”,玉米庭院储存损耗率大大降低,发霉率从原来的8%降到2%左右,而且让农户实现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占有了市场的主动权。

“以前我们是看天卖粮,现在玉米能存住了,是看价卖粮,现在,粮商都上门求着让我卖粮,一亩地玉米至少能多卖100多元钱。”包永发说。他家200亩玉米,一年保守估计能多卖2万多元钱。

包永发所在的宾县是全国玉米种植大县,也是全省玉米科学储粮比例最高的县,据宾县粮食局副局长邹本伟介绍,全县玉米种植面积为246万亩,年产120万吨以上,通过多年来形成的科学储粮习惯,使得该县玉米已基本实现错峰销售,优质玉米的口碑已名声在外。现在全县新建的新式“小粮仓”已有1.9万套,下一步县里将进一步提高新式“小粮仓”的使用覆盖面,玉米经过科学仓储,都是自然干粮,属于二等以上的优质粮,吸引了全国各大饲料企业常年在宾县设站收粮。

据了解,新式“小粮仓”农户可以按设计图自建,按标准建设验收合格,每套可获得2100元的国家补贴。据统计,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黑龙江省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已推广建设科学储粮仓23.2万套,实现每年农户科学储粮43亿斤,预计带动农户科学储粮200亿斤以上。按照减损率4%,以及提质增效综合测算,每斤可多卖8分钱,帮助农民增收16亿元。

来源:中新社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