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地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019年01月25日 【字号:

近年来,中国多地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的引擎作用,推动仓储、物流、加工等粮食流通各环节有机衔接,培育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融合转型发展,有效提升了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技感十足的水稻博物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站、信息化监控指挥中心……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大米种植和加工企业。而令记者印象更深刻的是,这家地处吉林的东福米业公司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相融合发展。东福米业副总经理金百山说,“我们找准了农耕体验,民俗美食,冰雪旅游,温泉养生等这几个大的文化定位,我们叫生态田园综合体项目,今年准备再进一步扩大,再完善,搞成更大规模的田园综合体。”

金百山说,得益于“中国好粮油”项目引领和支持,他们企业的水稻种植面积从最初50多公顷扩大到3500多公顷,加工能力也从几千吨变成了20万吨,成为了一家现代化龙头企业。

金百山所提到的“中国好粮油”项目,是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在2017年开展的“优质粮食工程”的子项目之一。在此背景下,吉林省选择12个示范县、20家示范企业实施“中国好粮油”项目建设,在新产品研发、低温冷藏库、生产工艺改造、产品质量追溯、销售渠道建设、品牌宣传推介等方面给予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

同样是受益于该项目,吉林松粮集团的仓储和年加工大米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走出了产、购、加、储、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查干湖”等系列品牌粮食产品量价齐升。

值得一提的是,松粮集团还围绕种子做文章,每年投入数百万元搞品种研发,精心打造“中国北方粳稻种子硅谷”。松粮集团品牌运营部部长董清华表示,目前,他们已培育出了明珠1号、松粮801等多个特优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品种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品牌,从种子抓起也是做品牌的基础。2018年的时候,我们种子硅谷里面一共有1200多个型号种子。好处是从源头上真正管控了品质,从稻谷的种植环节开始,我们就把产品的标准制定好,然后我们今年还新投产2500吨的种子加工生产线。”

在中国粮食大省黑龙江的富锦象屿产业园,记者还了解到,这家企业的仓容规模达500万吨,可保障全国13亿人口10天的粮食供应,单日最高收购粮食超过7万吨,玉米深加工能力达75万吨。

富锦象屿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翁振新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打造的“把深加工建在粮仓里”模式,有效促进了粮食就地加工转化,产品也走出了国门。“富锦(象屿)生化是把粮食深加工建在粮窝子里,这里是三江平原的腹地,粮食就地转化运费省了,还把税收留在了当地,解决就业,拉动了经济。上一年(玉米)副产品做了1万多吨,出口量陆续打破(记录),东南亚和韩日都有。现在借着亚欧大陆桥的铁路,我们的产品还计划通过铁路直接出口到欧洲。”

翁振新还透露,目前,富锦象屿产业园正在规划打造200万吨玉米深加工能力,力争淀粉转换率从目前的50%提高到75%,实现玉米就地转化。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粮食产业总产值增幅有望达到10%左右,保持稳中向好势头。根据中国官方规划,到2020年,中国粮食优质品率要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88%,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数量达到50个以上,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和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来源:国际在线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