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三代人爱粮节粮

宋鹏

  提要:三代人的爱粮节粮路,爷爷和父亲一路走来,更多的是艰辛,而我生在新中国,不用担心温饱问题,真是幸运。作为一名粮食工作者,我要成为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参与者、书写者、传承者……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缘分,千里姻缘一线牵,说的是婚姻的缘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的是朋友之间的缘分……我这篇拙文记述的是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的爱粮节粮缘。

  第一次当“大师傅”,爷爷上课

  我的爱粮节粮情缘,起源于我爷爷给我上的爱粮节粮“第一课”。我7岁那年除夕,爷爷说:“鹏鹏,今年的年饭你来煮。”“好哩!”我欢快地用碗盛了满满一碗米倒进锅里,岂知手没端稳,掉了一把米到地上。

  “把米捡起来!”爷爷怒气冲冲地指着掉在地上的米命令我。“不就是一把米吗?”我撅着嘴满脸不高兴。爷爷说:“今天你第一次当‘大师傅’就马虎,以后不爱惜粮食就成习惯了。爷爷16岁那年,家乡洪水泛滥,农田颗粒无收。为了活命,爷爷的父亲只好背井离乡来到安义县卖黄烟。那时,1斤黄烟只能换3斤多大米,你太爷爷有6个孩子,加上太奶奶,一人一天只有不到半斤的粮食。成年累月吃不饱,使爷爷和兄弟们饿得皮包骨头。”听着爷爷现场忆苦,我惭愧地低下了头,默默地捡起地上掉的米来……

  大年初六的上午,爷爷又带着我来到县辽河粮店,拿着扫帚将卖米时掉在地上的米扫拢到簸箕,装进米袋里。一位营业员告诉我,别看你爷爷在县粮食局当了多年的领导,可他常到粮店扫捡掉在地上的米。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都养成了这个好习惯。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横察中外,纵观古今,粮食从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这些年来,我时刻牢记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养成了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乱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若有剩余必打包带回家的好习惯。

  第一次当“农民”,爸爸身教

  我养成爱粮节粮的好习惯,还得益于我父亲第一次带我当“农民”,那次经历使我懂得了粮食吃起来容易长出来难的道理。

  我的父亲是《江西日报》的一名资深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在省报跑农业、粮食部门,对我们吃的粮食都是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得来的有深深的体会。

  1999年春插时节,父亲对我说:“要让爱粮节粮入脑入心,还得知道粮食生产的艰辛。过几天,我带你去栽禾,让你体会下农民伯伯种粮的辛苦。”

  那是个星期天的早上,我们来到南昌县南新乡南新村种粮大户刘国毛的承包田。我随父亲走进田里插秧。刚插一会儿,就觉得腰酸背疼了。我头往天一仰,直呼“插秧好累啊”。“只有尝到了插秧的滋味,才能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的含义。”父亲15岁就下放当了农民,正是4年多的插秧、割禾,才懂得食靠地出的艰辛。

  在古代,人们以农为本,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粮食的重要和来之不易,我们要是连这般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岂不是比古人还不及?一粒粒的种子长成一棵棵小苗,一棵棵小苗长成一株株庄稼,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的血汗凝结成的,要倍加珍惜啊!

  第一次当“教师”,传扬美德

  今年11月18日,是我宝贝女儿锦灿的周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们都高高兴兴到我家庆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当我来到小孩们这桌时惊呆了:“哇,撒了这么多饭粒!”“现在粮食多的是,还在乎这点饭?”外甥满不在乎地说。这时,我没有发火,而是动情地给大家讲起了爷爷、父亲给我上的爱粮节粮课。

  饭厅里静悄悄的,我爷爷、父亲爱粮节粮的故事使晚辈们深受感触。我趁热打铁地说:“今年2月份,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每年餐桌浪费食物价值达2000亿元……在发展中国家,每5人中就有一人长期营养不良,有20%的国家人口粮食无保障。”听到这里,晚辈们羞愧地低下了头,纷纷把撒在桌上的米饭一颗颗捡起来吃:“以后我们要节约身边的每一粒粮!”

  三代人的爱粮节粮路,爷爷和父亲一路走来,更多的是艰辛,而我生在新中国,不用担心温饱问题,真是幸运。千秋家国梦,此时正在圆。“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粮食行业带头节粮减损的好行风促进全社会树立爱粮节粮的新风尚,是激励粮食行业干部职工不懈追梦的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粮食工作者,我不但要成为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参与者、书写者,还要把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给子孙后代,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江西省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