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颗粒归仓

王学军

  六月的大地被火红的太阳晒得发烫,遍地的麦茬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看久了还真有点刺眼哩。今个儿真热,连一丝风都没有。可就在每片收过的麦地里,总有两三个大人和孩子在不时地弯腰拣拾遗在地里的麦穗。更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在离村子不远的后埝上的麦地里,我家对门七十多岁的王老太太坐在棉垫子上,往前围着拾遗在地上的麦穗。这是定格在一九八四年渭北旱塬上“颗粒归仓”的一幅真实画面。

  记得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把地分到了户,各家种各家的地,才出现了上面看到的那种景象。因为人们当时还处在缺粮时期,特别是被一度饥荒闹怕了的老人们,视粮食如生命,不让一粒粮食遗在地里,才领上家里的媳妇、女子和小孩冒着炎热的天气,在收过的麦地里拣拾遗下的麦穗,把撒在地上的麦粒用小条帚扫到一块,装进袋子拿回家。我当时在县上粮食部门工作,加上是困难时期过来的,所以对粮食情有独钟,更是不愿意把散落在地里的粮食丢在地里不管。

  我们那时被人称作“一头沉”,一月只挣30多元工资,要养活一家五口人,还真是难度挺大。我照样得靠地里的庄稼过活。当时的想法是,没钱都能行,千万不能没粮食。一到麦收的时候,不但要把地里的麦子收获得干干净净,还要把拉运到场里的麦子晒得干干的,用手扶拖拉机带着碌碡反复碾上几遍,最后还要对碾过的麦草再布干几遍,把藏在麦秸里的小麦一粒不少地碾打回收干净,晒干后装在瓮里,或存在水泥柜里。

  记得每年收完地里麦子以后,我都要和我媳妇领着三个孩子(最小的八岁)在自己的责任田里,一片地一片地挨个儿过,一绺一绺地细拾一遍,一直到找不到一个麦穗了,才恋恋不舍地从麦地里往回走。旱塬上的坳地生长的麦子个头不大,麦穗也特小,拾起来比较困难。每到这片地里,总要格外想着法儿鼓励孩子们,努力把掉在地上的蝇头麦穗拣拾干净。到家里以后,还要给三个孩子逐个过秤,看谁拾的麦子多,按拾麦多少发奖(意思一下),同时还要教孩子们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句,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惜粮食,让地里的粮食颗粒归仓,让麦屯子永远满满的。

  颗粒归仓,不只是回归一点粮食,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回归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让粮荒成为那个年月的历史吧。


作者单位:大荔县粮食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