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敬畏粮食 惜粮情深

石少龙

  提要:伟人对滋养生命之粮的敬畏细节,饱含的是一片惜粮深情。当今,异国通话轻而易举,跨国买粮谈何容易!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绕不开粮食紧平衡……

  古今中外粮为宝,爱之节之故事多。翻检历史,我以为毛泽东堪称惜粮典范。

  君不知,百余年前,毛泽东舅父文正莹曾教其背诵《悯农》。多年后,毛岸英吃饭将饭粒掉在桌上,毛泽东立即让孩子捡起来吃掉,并如时常为其朗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千年古训。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不浪费一粒米、一口菜,饭菜剩下时总是叮嘱:“给我留着,下顿热热吃。”警卫员多次见他将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吃掉。他说过,不要小看一粒米,这是对农民的感情。

  捡过饭粒的,还有他的战友及其儿孙。周恩来掉一点饭粒,一定捡起吃掉。要知道他受过伤的手不可随意摆动,如手粘饭粒,想吃掉要费很大劲。朱德见孙子把饭粒掉在桌上,一边慢慢地说着“粮食来之不易呀,不能浪费啊”,一边将米粒捡起放进自己嘴里。邓小平家吃饭,要求孩子不许有剩,哪怕有一粒米掉在桌上都要捡起吃掉。

  串起这几段弥足珍贵的史料,不难想象那动人场景。我深感伟人对滋养生命之粮的敬畏细节,饱含的是一片惜粮深情。而作为一党一国,与毛泽东密不可分的多次“节粮运动”,更让世人感触颇深。

  苏区有过民众节衣缩食的“2两米运动”。日节2两米,系毛泽东为支援前方红军而带头提出。吃得少了,工作没少,日渐消瘦的毛泽东,让警卫不忍目睹,便悄悄向伙房多要了一蒲包饭,被毛泽东命令送回。

  旧中国八成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预言“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自己的吃饭问题”。毛泽东用犀利活泼的言辞批驳道,只消几年工夫,就可以完全地解决吃饭的问题。他坚信“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的真理”。新生的共和国的吃饭问题,是个严峻的考题,的确考验着毛泽东。1949年灾害严重,全国粮食减产570万吨,人均仅209公斤。以中央和地方机关部队为代表,掀起“一两米节约救灾”、“一两米援朝”运动热潮。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让毛泽东感概的是,中央机关捐粮195吨、京津工商界节粮390吨、华北军区节约1800吨、河北非灾区农村募粮6250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两米,却聚成一座座粮山,正所谓聚沙成塔,气势磅礴。当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建议全国食用较粗糙的“九二”、“九五”米,以节约粮食,毛泽东随即转付有关机关研究,称“盛意甚感,谨此奉复。”

  三年困难前夕,粮食匮乏。毛泽东1959年2月在郑州会议上指出:“必须严格规定一个收粮、管粮、用粮的制度。”4月又就节约粮食问题写信给地方干部:“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人口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的名言,即出自此信。而爱吃红烧肉的毛泽东1960年吃素,带头节约,跟百姓共渡难关。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怎能湮没饥饿记忆、忘却惜粮意义?

  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尽管毛泽东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形式吟诵着“喜看稻菽千重浪”,但调研时却神情严肃地说:一个人从娘肚子出来就要吃,吃饭是件大事。没得饭吃,人就要饿死。他说应进行节约粮食教育。节约的粮食可以喂点猪,喂点鸡,这样又发展了副业。在他的家乡,省人委响应节粮指示,就粮食的节约、储运、供应频频发文,具体到装包不能装得过饱,搬运不用钩器钩包;量化到各地城镇每人每月节约1公斤,并避免不分大小口、不区别工种平均降低标准的做法。

  我琢磨,作为掌舵人,毛泽东操劳粮食够吃否?如何分?怎么省?几近殚精竭虑!他挥动如椽巨笔,写就了《粮食问题》、《粮食统购统销问题》,更有大量兼论粮食的大作。而从1950年政务院发布“改变粮食加工标准的决定”,指出一切碾米工厂、作坊和舂米碾子,“对所有糙米都只许碾一道,要保证每100斤糙米至少出92斤食米”,到2010年国办发出“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指出“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从1957年粮食部下发“动员粮食系统全体职工积极参加粮食节约工作的指示”,明确“粮食部门对节约粮食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到2013年国家粮食局下发“粮食行业带头爱粮节粮反对浪费的指导意见”,提出“粮食行业带头节粮减损的好行风”,看得出中央的节粮要求是一贯的、认真的,毛泽东节粮思想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

  漫忆毛泽东惜粮往事,可知这位开国领袖,一直把百姓温饱大计系于心头。他逝世后的37年,全国新增4亿多人,粮食自给不可小觑!当今,异国通话轻而易举,跨国买粮谈何容易!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绕不开粮食紧平衡。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他对《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作出“浪费之风必须狠刹”的批示。古人云:“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我想,有着节俭美德的中国人,能靠自己保口粮,但经不起浪费,也不能饶恕浪费。要紧的是爱粮节粮的传统不可忘,爱粮节粮的旗帜不能丢。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抚今追昔,我不禁默念:领袖倡节粮,我辈当弘扬。有积更有余,心中自不慌。


作者单位:湖南省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