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活动
 
光明日报:节粮爱粮,从何入手?

  我国粮食“十连增”世界瞩目,但粮食的损失浪费也十分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在700亿斤以上。

  10月16日,第34个世界粮食日、第24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到来,粮食安全再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粮食损失、节约粮食问题也成为热议焦点。

  一方面,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严重。目前,我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的潜力空间有多大?当前还存在哪些难题亟待破解?科学减损又将从何入手?日前,记者赴一线进行了采访。

节粮刻不容缓

  初秋,收获的季节,在江苏徐州,中央粮食储备库已经装满丰收粮,然而丰收后,粮食储藏的压力依然不小。“徐州目前的粮库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老式粮仓占了不小比例,这类粮仓条件较差,因为漏水、受潮带来很多损失。”徐州市粮食局办公室主任胡栋说。

  我国粮食“十连增”世界瞩目,但粮食在生产、运输、加工、消费过程中的损失浪费也十分惊人。据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测算,由于农户家庭储粮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我国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在700亿斤以上,相当于2亿人1年的口粮。其中,农户储粮的粮食损失率约为8%,每年损失约400亿斤,而在粮食储运环节和粮油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都分别在150亿斤以上。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农户储粮是当前推进节粮惜粮首要难点。目前全国种粮农户有2.1亿户,已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农户不足3%。另一关键在于加工环节,根据国家粮食局相关统计数据,粮油加工企业日产能50吨以下的小型企业数量占比20%左右,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大量的加工损失浪费。

  “目前消费者普遍存在过度追求精、细、白的消费误区。”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总工程师王莉蓉指出,调查数据显示,大米加工工艺普遍都在二次抛光以上,而每增加一次抛光会导致出米率降低2~3个百分点。如果所有加工企业都减少一次抛光,仅此环节每年就可节约粮食60万吨。

减损从科技开始

  在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食储备库,记者看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粮仓。“粮仓的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采用横向通风的新技术,并安装了基于云技术的粮情监测系统和智能控温除虫系统,这四项新技术的运用可让粮食一个周期的损耗从原来的0.7%左右下降到0.2%左右,仅单仓就能节粮18吨。”粮油储备库仓储部副总经理张云峰介绍说。

  爬上五米多高的旋梯,记者跟随张云峰走进这个粮仓,大片散放小麦映入眼帘。张云峰从麦子里抽出一根细线和一个感知器,介绍说:“这就像我们管理员的眼睛,有了它我们可以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粮堆中的安全隐患。”

  “过去,我们储粮采用包装储藏方式,运输过程中分装损失不小。如今,粮食已经实现了散装散运,日作业量从原来的300吨提高到2700吨。”粮油储备库管理中心主任黄志军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说,无论是储藏、运输还是加工等环节,粮食减损都需要向科学要效益。

  为推动建立节粮减损新机制,国家粮食局实施“粮安工程”,加大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动原粮“散装、散运、散储、散卸”的四散化物流方式。同时,到2014年底,将累计为全国26个省份配置817万套新型农户储粮装具,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90万吨,使粮食仓储企业的储藏损失率平均下降1.7%左右。

从每个人做起

  “温水煮饭好还是凉水煮饭好?大米怎样储藏能够避免生虫?”10月13日,苏州市吴中区嘉宝社区的居民听了一堂生动的粮食科普知识讲座。吴中区粮食局的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讲解了粮食生产加工过程、如何节约粮食等知识。

  “很多时候,外面吃饭点了很多菜,吃不了几口就饱了,太浪费了。”居民沈女士告诉记者,听了讲座才真正认识到一粒粮食是多么来之不易,节约粮食需要每个人从点滴做起。

  据调查,2013年我国粮食消费量6.06亿吨,总产量6.02亿吨,粮食产需总量仍保持基本平衡。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和粮食工业用途拓展,我国粮食消费将继续呈刚性增长。同时,随着耕地、淡水资源、生态环境、气候等自然资源约束在未来几年越来越明显,粮食等重要食品稳产和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对粮食减损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
 
  “减少粮食浪费离不开科技进步,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秦富指出,家庭、企业分别是粮食消费、流通环节节粮的主体。青少年代表着未来,培养广大青少年“节约一粒粮”的好习惯,对全社会形成爱粮节粮风气至关重要。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粮爱粮的良好风气,用实际行动传递爱粮节粮的正能量。(本报记者 李慧)

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6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