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粮油贸易公司

北京市通州区粮油贸易公司成立于2003年,下辖1个粮食收储库(北京市通州粮食收储库),5个储粮库点,拥有两条封闭式铁路专用线。该单位坚持以改革总览全局,传承和弘扬创业、创新、节俭、奉献的“四无粮仓”精神,进一步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深化精细管理,提高储粮管理水平,不断推动储粮管理向绿色、环保、科技方向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仓储设施建设为基础,在优化仓型布局上下功夫

粮食仓储设施是落实粮食宏观调控、承担粮食储备的基本载体,也是加快粮食产业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针对原有库点布局分散不一、仓储条件参差不齐等问题,该单位确立规模存储、集中储粮的发展思路。一是整合仓储资源。为使企业最优配置资源,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该公司积极调整储粮布局,把规模小、仓储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库点进行集中合并。1999年将17个粮食管理所合并成9个收储企业。2002年,沿着规模储粮、集中储粮的发展思路对9个收储企业进行集并,撤销其中4个收储企业,保留5个库点。2005年,又将5个独立核算的收储企业(保留库点)合并成为现在的北京市通州粮食收储库。二是打造现代化粮食储备库。为改善仓储条件,满足现代化储粮发展方向,该单位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改扩建了永乐店和大杜社两个基层粮库。建设了具备“四散”作业条件,可实现电子测温、机械通风、环流熏蒸以及准低温储藏等储粮功能的高大平房仓。有效解决了原有仓型存储量小、工作量大且不利用粮食安全储存的问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加快老旧仓房升级改造。为加大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力度,进一步提升有效仓容,扩大承储规模。该单位于2011年和2012年相继启动了永乐店粮库和漷县粮库改扩建工程。充分利用北京市增加本市粮食储备规模的良好机遇,努力争取北京市关于加强仓储设施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国家粮食局、北京市粮食局和相关上级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预计今明两年此两项工程将相继开工建设,工程全面建成后可增加有效仓容7.5万吨,届时该单位的仓储能力有望突破40万吨。

二、以科学保粮为抓手,在绿色储粮上做文章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粮食收购主体逐步向多元发展,粮食收购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加强科学保粮既是国有粮食企业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需要,也是保障粮食安全、节约控制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一是创新储粮新方式。为延长稻谷在北京地区的储存年限,并确保稻谷在储存期内品质良好。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底历时3年,开展了市储备稻谷安全储存的生产性试验。根据北京地区的储粮生态环境及特点,采用以准低温技术为主的技术路线和优化组合的科学保管措施。有效解决了粳稻谷储藏品质变化快、高温储存难、脂肪酸酯变化大等问题,使北京市地区稻谷存储周期由2年延长至3年。实现了市储备稻谷低成本、高效益的安全储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依托试验数据,北京市粮食局编写印发了《北京市储备稻谷储存基本要求(试行)》等规定,对北京市储藏稻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应用科保新技术。为加强储粮存储期间的害虫防控,确保储粮质量完好,该单位依托信息化平台,在高大平房仓实施了“害虫捕捉陷阱”技术的应用。通过对害虫数量的实时监控,增强了害虫防治的针对性。依据害虫监测数量,确定合理的熏蒸方案,在提升熏蒸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有力推动科学保粮工作的开展,使储粮向绿色、生态方向方面发展。

三、以规范化管理为核心,在创新管理上求突破

为适应仓储管理规范化的新形势,该单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本着“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规范化管理工作。其中,永乐店粮库于2010年被授予“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称号。大杜社粮库于2012年被评为 “北京市储备粮规范化管理优秀企业”。一是完善制度建设。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了规范化管理制度,从粮食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劳动用工管理、党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规范了仓储工作流程,实施标准化、程序化和系统化管理。从制度建设方面强化规范化库建设,通过建立多层面的规章制度,使仓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制度约束力,为实施规范化管理保驾护航。二是实施仓储精细化管理。为进一步提升仓储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储粮管理成本,该单位积极推进储备粮“包仓制管理”模式,对粮食的数量、质量、费用、安全等方面进行有效管控,进一步细化业务流程,量化评价指标,落实管理责任。围绕粮食入仓直至出仓全过程,紧抓各个关键控制点,科学测算和量化不同仓型各项管理指标,制定了包仓管理办法,并与相关人员签订包仓管理责任书,提高了广大员工,特别是包仓相关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做到“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使得职责更加清晰,责任更加具体,目标更加明确,管理更加有效,确保了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专以上学历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有效改善了职工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坚持实施“师傅带徒弟”制度,发扬粮食系统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有效解决了一线技术人员断层。同时,加强对职工文化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有效提高保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为加强储粮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在提升储粮科技水平上求实效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信息控制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储粮管理由机械化作业逐步向数字化、自动化方向转变已经成为今后粮食仓储企业的发展趋势。为此,该单位近年来不断加强仓储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努力提高储粮管理水平。一是打造新型“数字粮库”。2012年,该单位大杜社粮库被北京市粮食局、市科委确定为北京市唯一一家“数字粮库”科研试点单位。作为项目承载地,积极配合技术单位,历时两年半研究与攻关,完成了自动扦样、自动称重、智能通风控制、质量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车辆称重、入库、检测、存储、出库等各个仓储环节的数据采集、汇总、追溯和远程实时监控。该项目的完成,有效提升了仓储作业自动化水平,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员费用开支,提高了仓储保管及监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效益。二是升级改造中控室。2013年,该单位在永乐店粮库原有中控室的基础上,通过加装库区及仓房视频监控、仓温检测、害虫捕捉、信息共享等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级。实现了实时粮情监控,远程视频调取和资源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了该单位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