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粮食产后服务新体系
推进四川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01月24日 【字号:

四川省粮食局

近年来,四川省粮食系统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导向,创新推进“全域覆盖、全优服务、全链延伸、全面提质”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粮食产业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7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均大幅增长。

一、坚持产粮大县全域覆盖,构筑粮食产后服务新体系

近年来,我省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载体,在全国率先实施“川粮产后服务工程”,为“耕者”提供烘干清理、加工储藏等产后服务。截至2017年底,省级财政投入3.7亿元,523个项目购置设备2000多(台)套,提供烘干清理、代加工、代储藏等产后服务,累计帮助烘干清理粮食300多万吨,挽回晾晒、虫霉等粮食损失10多亿元。同时,引导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方式,探索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成都崇州市创新形成“三合一”筹资模式,即集中省市粮食部门、地方政府及专合社资金建设粮食烘储中心的经验,受到汪洋副总理的肯定和好评。

2017年我省结合国家“优质粮食工程”相关部署,强力推进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全覆盖。坚持“统筹规划、整县推进、竞争立项、先建后补”原则,确定产后服务体系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20个,项目总投资1.41亿元,其中:中央(省)财政资金0.57亿元、地方配套及自筹0.84亿元。目前,各地正在有序建设中。为实现“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的目标,我省提前下达了2018年47个县、223个项目省级建设资金1.115亿元,为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产后服务全新优化,促进粮食流通业转型升级

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精神,我省按照“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需要”的原则,加快建设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向农户提供粮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同时,聘请10位知名专家组建了省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产后服务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拓展,初步塑造了“川粮产后服务”区域公共品牌。

崇州市五星专合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加强粮食产后“五代”服务,在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促进粮食提质进档、推动节粮减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的同时,也给专合社社员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该中心理事长赵水伏同志被评为“2017中国粮食经济年度人物”。广汉市粮食局创立了“产后服务体系技术服务队”等粮食产后服务新模式,探索总结出产后服务“规范化推进、组织化建设、信息化建网”的新经验。成立了省内首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技术服务队,划片包干、建卡对接,进行专业化社会化优质化产后服务,初步呈现了资源共享、效益共赢、品牌共建、脱贫共推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提高地方粮食部门的地位和形象搭建了平台。为此,我省及时召开了“优质粮食工程”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启动现场会,全面推广广汉产后服务新经验。

三、坚持产业链条全链延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省始终坚持把创新推广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作为深化粮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加快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始终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统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中国好粮油”四川行动三个子项建设,编制出台和启动实施了《四川省“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三年规划》。规划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项目县67个,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348个,健全完善产后服务品牌和服务网络。通过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功能、构建新型粮食流通体系,引导绿色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力争到2020年全省示范县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0%左右。

省粮食部门积极引导各地以健全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载体,紧紧围绕“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做文章,打造“产后服务带动模式”,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创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国家及省著名粮油品牌达到88个,重点粮油加工及转化企业达到866家。崇州、什邡、安州区等地,结合县域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加快建设“田园综合体”“泉水粮食产业园”“丝路油都”等各具特色的“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工程,初步探索形成了各具优势的粮食生产、休闲旅游、体验消费、文化感受“多合一”特色粮食产业园区。广汉市艾佳农业公司创造了优质大米“7天新鲜到家”的个性化、专享化服务及“八零耕夫”品牌和运营新模式。实践证明,粮食产后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户晒粮难、储粮难和粮油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为掌控优质粮源创造了条件;同时有力地支持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坚持粮食产业全面提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省牢固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意识,始终把粮食安全意识贯穿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全过程,在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础上,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面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中国好粮油”四川行动,努力满足种粮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加快实现粮食供给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

我省以“优质粮食工程”特别是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为引擎,一方面,引导各地稳步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支持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北3个区域重点加强油菜基地建设,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油菜产业。另一方面,结合粮食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建设一批重点粮油产业园区,发展粮食及副产物精深加工,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加快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步伐。与此同时,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广利用绿色低温储粮技术路线,探索多途径粮油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加快构建绿色粮食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互联网+粮食”行动,支持以“川粮网”等优质电商平台实施“川米优化工程”,推广“网上粮店”等新型粮食零售业态,多方式多层次推进了四川粮食产业经济的提质增效。宜宾市、成都市、德阳市等3个市进入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工业产值地级市前50名;翠屏区、绵竹市、新津县、彭山区、广汉市等5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工业产值百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