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严格落实安全储粮责任 不断提高仓储规范化管理水平
2017年01月22日 【字号: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近年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总公司)以“三个严格”、“两个确保”为根本要求,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和支持下,把“储粮安全、生产安全”作为中心工作之一,严格储粮责任,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收购量、库存量、承储点均倍增情况下,确保了中央事权粮食库存安全、管理基本规范。执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认可。特别是2014年以来,围绕做实中央事权粮食数量质量、做实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做实仓储管理标准化、做实科技储粮、做实包仓制,夯实管理基础、推进标准化建设、落实管理责任,为贯彻好“一规定两守则”,进一步做好库存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强化过程监督,严格落实安全储粮责任

(一)强化监督检查。调整管理架构,建立起总公司质检中心-分(子)公司质监中心-直属企业监管科三级垂直管理数量质量监管体系,配套出台5项监督检查制度,为高效、准确、公正、及时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创造了条件。综合应用“一动一静”(常态化检查和远程平台监控)检查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实现了立体化、常态化,做到了对所有分(子)公司、库点、粮食品种、粮食性质、储存年限和质量管控流程监督检查“六个全覆盖”。近两年来,仅总公司直接检查库点累计达400个,覆盖粮食近800万吨。

(二)发挥技防功效。建立了覆盖所有直属企业库区的在线监测系统,落实了三级专人监测,对336个直属企业3.6万个摄像头循环在线监测。对3000多个库外承储企业实现了远程监控,实时查看库存管理情况。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累计发布13期通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层层传导了压力。远程监控平台已经成为常态化、实时化的监管手段,不仅对日常工作中违章操作、要求不落实等形成了较大威慑,也为针对性地加强现场督导检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当前人力物力不足情况下,推进精准、高效管理起到了良好效果。

(三)严格考核奖惩。宣贯百次,不如惩戒一次。中储粮总公司将储粮安全视为管理的“底线”和“红线”,按照“从严治企”要求,结合“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原则,总公司不断加大储粮事故问责力度。目前,数量、质量和损失损耗情况已经占到总公司对分公司业绩考核比重的30%。同时,对较大以上粮油储存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作为否定指标,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和个人收入挂钩,推进了责任的落实、管理的规范化。

严管库外储粮。坚决履行好政策性收购执行主体责任,在做好直属企业储粮管理同时,对库外承储的中央事权粮食坚持“同管理、同要求、同检查”,落实了管理全覆盖。严格资格审核,细化了26条基本条件要求,明确了前置审批、资格背书要求,确保了储粮安全第一关。从信誉风险、经济风险、库存风险、政策风险、安全风险和管理风险6方面35个风险点,定期对库外储粮库点进行风险评估,根据结果进行分类管理,提升管理精度。仅2015年,就完成了9947个库点风险评估,撤并一(风险最大)、二类库点300余个。严格驻库管理,仅外派驻库人员就达8000余人。推进粮权公证、驻库管理授权书、强化合同管理等措施,强化了法律防范。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基本确保了库外储粮安全,管理基本到位。

二、夯实管理基础,为提升管理规范化创造条件

(一)推进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完成建章立制基础上,基于对当前管理的评估和对未来的预判,按照先进性原则,不断推进管理标准化、集成化和覆盖全面化。全面推进仓储管理标准化、数量质量管控、储粮科技创新、风险防控预警、设施设备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六大体系建设。实现人员标准化、作业标准化、检查标准化、设施设备管理标准化和考核标准化,实现对共性内容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统一考核。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监督检查、质检操作、科技储粮、安全生产等共性业务规范化;露天囤垛搭建和安全防火、千吨囤搭建和使用企业标准,还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部分分公司推结合实际,引入和创新管理手段,进一步强化了责任的落实。

(二)不断提升基础管理要求。以强化数量、质量管控为中心,不断提升管理精度。在总结实践基础上,对标准货位丈量法认定账实相符误差调整为±1%,非标准货位±1.5%;把中央储备粮综合宜存率95%、质量达标率90%,不发生大的坏粮事故和食品安全风险事故作为不能触碰的“红线”。强化过程管控力度,使管理看得见,管得住,能穿透。落实从粮食产前调查到出库,全过程、可追溯的数量管控链条;做实报表体系,实现对所有粮食管理到库点、到货位。落实央企提质增效要求,推动企业走内涵发展道路。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强化关键储粮指标管控,推动质量创效;加强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推广,提升科技创新;抓好管理流程优化,促进管理创效。

(三)“包仓制”推进工作要求落地。近两年来,中储粮总公司全面推进包仓制工作,把储粮责任和规范化要求落实到仓、到人。总公司组织力量对390个中心库工作方案逐一审核,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基于业务流程,划分“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明确管理责任;打造三个包仓模板,统一基础内容要求;树立了52个标杆库和20个先进库,作为典型引路。各级单位不断细化包仓内容、考核标准、奖惩细则,在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充分调动一线职工责任心和积极性的同时,也确保了其得到了实惠。

(四)“标准仓规范库”推动管理升级。自2017年起,中储粮总公司将以“标准仓规范库”为载体和抓手,确保管理要求穿透落实到“仓房”基础单位和“粮库”管理单元。进一步明晰对直属企业“仓房”和“粮库”管理的基准要求和底线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执行力,突出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共性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储粮生态差异和管理基础差异,既有普适性要求和规定,又有针对性地具体目标。三年推进计划落实后,储粮责任将更加明确,储粮安全将更有保障。

三、推进科技应用,为储粮安全保驾护航

(一)坚持目标引领。坚持以科技创新和创效为方向,以打造行业技术领先为目标。初步形成了北方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以控温气调储粮为主的技术框架布局,提出了2019年绿色储粮比例超过50%,储粮损耗控制在1%以内,吨粮综合能耗降低5%的总目标。截至目前,中储粮总公司系统累计获取专利166项,制定了19项企业标准,其中15个为国内首次提出。气调储粮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膜下环流均温等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玉米定快速检测仪器等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尤其是内环流控温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北方地区安全、控温储粮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二)抓好技术应用。以提质增效推进企业内涵发展为导向,重点抓好实用性技术的推广应用。持续开展储粮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目前,直属企业仓房科技储粮应用率已经达到89%。其中,空调控温规模约1800万吨,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改造规模约1500万吨,内环流控温储粮约1300万吨,智能通风规模约1600万吨。这些实用有效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储粮更加安全,损耗得到了大幅下降。仅2015年,粮食综合储存损耗率下降为0.81%,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直接为企业创效2亿元以上。

四、加大投入力度,为储粮安全提供软硬件保障

(一)抓好软件实力。实行总公司-分(子)公司-直属企业三级培训目标责任制,全系统操作技能和水平明显提升。近两年来,总公司直接组织直属企业仓储和质检科长培训3000余人次;各分(子)公司结合辖区特点,累计组织监管、储粮技术、规章制度等专项培训1.2万人次;直属企业以需求为导向,严格落实日常培训和岗前培训。依托长春、成都职业资格鉴定站,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全系统仅高级工就已近200人。落实上岗资质,2015年全系统对所有仓储人员集中培训、统一考核,获得上岗证书人员达到1万人。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直接体现在了人员责任感的提高和实际工作技能的提升。

(二)提升硬件水平。抓住国家拉动投资机会,克服自身困难,三年自筹配套资金36亿元,确定并执行了维修改造项目9813个,对893个库点,13021栋仓房,6530万吨仓容实施了维修改造。基本解决了墙体倾斜、上漏下潮、密闭性差等严重影响储粮安全隐患;安全防护能力大为改观,为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科技推广应用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提升,为储粮安全提供了全面物质保障。

十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粮食局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储粮总公司较好地履行了企业职责。但我们深知,面对当前繁重的宏观调控任务,粮食收储体制改革和“去库存”工作,中储粮总公司与党和国家要求仍有差距,我们将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以赴打造中储粮“金字招牌”,历练中储粮“铁军”队伍,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