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局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008年12月11日 【字号:

  按照中央的部署,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粮食局于2008年12月5日在北京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座谈会。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同志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就,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财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储粮总公司、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粮油学会、粮食科学研究院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专家出席会议,共同回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历程,研究讨论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与会代表踊跃发言,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提出建议,会议气氛隆重而热烈。与会代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大家认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不断加大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力度,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维护了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经受住了今年国际市场粮价“过山车”式波动、国内连续遭受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与会代表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6095亿斤增长到1998年的10246亿斤,从2003年的8613亿斤再恢复到2007年的10032亿斤,今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是由于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近年来实行的粮食直接补贴、最低收购价、收购临时储备等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种粮农民持续增收。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

  大家在讨论中指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粮食产业属弱质产业,利润微薄,且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粮食工作的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一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为依托,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粮食应急供应系统为保障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二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收购、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三是要加快健全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现代粮食物流和加工业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四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法律法规为依据,库存监管为主线,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

  大家认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
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和发展中,一是要处理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种粮农民增收的关系。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粮食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利用好“黄箱”、“绿箱”补贴措施,通过直接补贴、最低收购价、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等,努力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二是要处理好国家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应该由市场发挥作用、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全部交给市场;市场机制失灵、需要由政府宏观调控解决的,政府要抓紧抓好。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把握好调控的时机和力度。价格上行时,政府出手要迟些;价格下行时,政府出手要早些、要快些。三是要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要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加强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做强做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主渠道保稳定;要大力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在粮食经营中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拓宽农民售粮渠道,实现多渠道活流通。

  与会代表还就进一步完善直接补贴、最低收购价、国家临时存储收购制度,改革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 设,促进粮食顺畅流通,加强粮食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居民消费安全,以及建立健全大豆、食用植物油储备体系,明确国债投资建库上收规定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张桂凤,北京、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陕西等10省(市)粮食局负责同志,国家粮食局各司室、直属单位、联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