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5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湖南长沙启动。此次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主题为“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促进粮储事业发展”。在当日举办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十大粮食流通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粮食流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进展及优质粮食工程成效。 十大科技成果护航粮食安全 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发布粮食流通领域的10项科技成果、10项应用案例,涵盖粮食存储安全、粮食减损降耗、粮食适度加工等多个方面。 这些成果的发布旨在通过展示科技创新成效,引导行业科技力量协同发力,为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提质降耗的油脂加工智能装备创新技术取得新突破。“E型油脂浸出设备打破了5000吨/天以上大型油脂浸出装备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的局面,产品已在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应用,并远销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周冠华在会上介绍道。 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提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院长谭本刚在会上介绍,针对我国储粮生态差异大、技术成本高等瓶颈,研究院牵头构建“五位一体”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在江苏张家港试点取得突破:化学药剂减量50%,能耗降低20%,人工成本下降25%;储粮销售溢价达0.1-0.2元/公斤。 据介绍,绿色储粮技术是指紧扣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安全高效要求,通过科学调控储粮粮堆温、湿、水、气等生态因子,营造和利用储粮品质有利的生态条件,采用储粮虫霉生物、物理等测控技术,有利于达到“控温储藏保质保鲜、化学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仓储作业环境友好”的目标,可实现绿色优质粮食的有效供给。 谭本刚介绍,2025年将启动“百库示范计划”,3年内在七大储粮生态区建设100个技术集成示范库点,推动绿色储粮标准化、产业化落地。“今年先行建立30个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点,明后年再建立70个示范点。” 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成效显著 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副司长唐成表示,“十四五”期间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成效显著,“落实财政资金421亿元,带动社会投资752亿元,支持8011个项目,培育推广了一批典型示范样板,塑造树立了一批优质粮油品牌,汇聚壮大了一批粮食产业集群”。 在粮食绿色仓储方面,全国低温准低温仓容超2亿吨,气调储粮仓容超5500万吨,粮情监测从单一温控升级为多参数智能预警。在品种品质品牌方面,制定优质粮食标准286项,培育“吉林大米”“齐鲁粮油”等34个省级区域品牌,带动897家企业品牌发展。在质量追溯方面,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全程追溯链,江苏、湖北等多省实现粮油“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粮食机械装备方面,实施1057个升级项目,推广粮机装备3.3万台(套),重点支持加工设备更新。在应急保障能力方面,全国应急加工企业近7000家,日加工能力170万吨,可满足全国2天需求。在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方面,农户储粮损失率从8%降至3%,国有粮库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 唐成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 来源:环球网 |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