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系引领,实现系统集成的确定性 一是全方位的领导责任体系。主动汇报,通过推动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粮安,省委、省政府、省纪委监委督查督办粮安,实现“聚威”。主动作为,通过推动召开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会议,省市县乡层层签订责任状,实现“聚势”。主动靠前,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开展粮食安全考核相关工作,实现“聚力”。 二是全过程的规划布局体系。编制“十四五”粮储专项规划,按照“增规模、扩仓容、调结构”的原则,制定远、中、近期目标和实现路径。在规划引领下,实现储备管理“三个100%”,即国家下达的储备规模已100%并超额完成、各级粮库100%由财政投资建设、承储库点100%实现信息化监管。 三是全链条的应急保障体系。指导和制定省市县乡应急预案,认定粮油应急供应网点1702家,全省所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均纳入社会责任储备,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应急供应网点全覆盖、社会责任储备全覆盖,打造主城区“1个小时”、周边城市“3个小时”、城市群“5个小时”的“135应急保障圈”。 二、协作驱动,实现协同高效的确定性 一是收储协作。实行储备订单粮食收购直补政策,省市县安排30万吨收购计划,直接补贴农民7200万元,确保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 二是储加协作。每年安排50万吨储备粮,实行优质粮食“一年一轮”,为承储单位节约轮换费5000多万元,实现降本和增效的有机统一。 三是产销协作。连续十九年举办福建粮洽会,与11个产粮省建立产销协作关系,先后从协作省调入粮食超过1亿吨,实现与主产区优势互补。 四是央地协作。与浙江垂管局、省农发行、中储粮福建分公司建立四方沟通协调联席机制,不断深化储备轮换协同、物资调运联动、执法监管共治、党建业务队伍共建机制,提高粮食保供的效率。 三、机制支撑,实现强基固本的确定性 一是运行法制化。推动出台《福建省地方储备粮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20余项,推进《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等法规的制修订,加速形成涵盖“产购储加销”全领域各环节的制度体系。 二是管理标准化。全面推开标杆粮库建设,召开现场会,选定1家省级库试点探路,出台指导方案推动规范统一,力争省级粮库2024年底前全覆盖、市县粮库2025年底前全覆盖。 三是储粮绿色化。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充氮气调、低温储粮和惰性粉防虫等技术的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储粮防虫网伸缩门”入选全国粮食储存节约减损十佳作品。 四是监管信息化。实施购销监管信息化提升行动,通过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主导协调、省大数据集团业主承办、省数字办技术支持、省纪委监委监督推动的“四责协同”,较短时间内建成信息化“一张网”。 五是风控常态化。深入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梳理排查廉政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编印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创新建立飞行检查制度,确保情况见底、问题见底、整改见底。 |
来源:
|